花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Steven·Levitt的《魔鬼经济学》。大一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看到过这本书,当时觉得这个名字看上去很像市面上一抓一大把的经管励志书,所以就没有看。大二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Steven·Leviit是来自U Chicago的经济学博士,获得过克拉克奖(顺便说一下,克拉克奖是经济学界的小诺贝尔奖,中国的林毅夫也曾经获得过此奖),这才重新从图书馆借回来。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学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行为学书。因为从头到尾你看不到GPD,看不到CPI,看不到剑桥方程看不到菲利普斯曲线看不到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有的只是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进行了再验证和批判。

比如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什么犯罪率开始下降了?读者能够想到的答案有很多种,枪支限制?加重死刑惩罚?教育程度提高?毒品交易下降?社保情况转好?……似乎答案有很多种,而每一项都可以让人振振有词。但是作者用了横向对比(州际对比),纵向对比(年份对比),用对实证数据的简单分析,就轻松排除了之前若干看上去十分正确的原因,让读者很震惊的发现“啊?新的巡警制度居然对降低犯罪率没什么贡献?这怎么可能呢”……并且在层层分析之后却找到了一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原因成为了key point,那就是美国60年代开始施行堕胎合法化。正是由于美国60年代后实施堕胎合法化,很多极有可能成为犯罪者的人并没有出生,从而极大降低了暴力犯罪率。当然,作者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通过详细的分析的,在这里不赘述。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Steven用这种方式让读者了解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太过单纯、太过保守,也太过经验主义。于此同时,这本书所传达给大众的一个理念——道德规范告诉我们世界运行的理想情况,而经济学告诉我们世界运行的实际情况。经济学不应该只是埋藏在数理之后,更多的它应该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方式。比如从微观人的角度,书中的概念“人是自私的,并能为动机所激励”就与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定义不谋而合。人永远是站在自己的经济利益角度,只要有足够的动机,就足以让他们对社会行为作出反应,不论这个人的背景、学历和个人品质。比如本书中提到的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作弊事件。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CPS)对于芝加哥公立学校中的部分年级学生进行测验,这个测验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也关系到相关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在对过去十年中的答案库的分析中,CPS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答案有诡异情况。一些学生在简单题做错的情况下,集体作对了难题,并且所选答案一摸一样,那么,极有可能是监考老师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惜冒险修改了学生的答案。至于为什么会修改难题,因为老师无法也不敢修改全部学生的全部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一些大分值的题目的答案集体篡改,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换回更多的分数。但是,这却在答案中路出马脚。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动机,即使是老师这样看上去很高尚职业的人,也一样会做出反应。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美国黑帮和麦当劳在组织构架上的极度相似性分析……等等,都是简单的实证分析,却足以改变你看问题的一些惯例。我想,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不复杂,但是有想法,不需要经济学基础,而是告诉你一些最简单的经济学道理。这种道理不是理论,而是看问题的眼光。你可以把它当经济学书,也可以当做心理学书,或者是行为学书。总之,个人认为它还是值得你花几个晚上,好好的看一看~~